半年报净利预计腰斩,三元股份只值“三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向善财经

从上述数据来看,三元股份不仅延续了今年一季度增收不增利的尴尬情况,甚至在半年报里又出现了净利润近乎腰斩的大幅下滑。

而这一业绩表现传导到资本市场,在预告发出后的第二天,三元股份开盘即大跌,最终收盘价为4.69元/股,跌幅达4.87%。对此,有投资者吐槽道:能不能更名为百元股份?实在不行更名为5元股份也行啊……

“不务正业”的三元,盈利全靠副业来撑?

事实上,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三元股份不只是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而是近年来其营收和净利润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颓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元股份现在的业绩表现呢?

先来看,三元股份在公告中对于上半年净利润大幅下滑的业绩归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到新合并的子公司“首农畜牧”饲料成本价格上涨影响;二是其投资板块餐饮业务受疫情影响,业绩下滑严重所致。

至于太子奶,公开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太子奶仅在2015年盈利5万元、2019年盈利5058万元,其他年度均为亏损状态,亏损总额约为2.4亿元。

最直接体现是在资产负债方面,2017年三元股份负债总额为25.82亿元,但到了2021年便飙升至97.74亿元。此外,从现金流报表来看,2018年由借款收到的现金猛增至47.26亿元,而此后也基本维持在每年4亿元以上的借款金额。

三元困于巴氏奶和北京?

而三元股份的液态奶业务之所以有此表现,在向善财经看来或许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常温液态奶市场趋于饱和稳定的情况下,此前三元所统治的低温奶、巴氏鲜奶品类迎来了乳企巨头和新消费玩家们的全面市场冲击。

众所周知,在90年代以前受限于物流运输和包装技术,在城市周围布局的光明、三元们靠着保质期仅为2-4天的巴氏奶占据了国内液态奶90%以上的市场份额。尽管在后来的国内液态奶营养普及阶段,伊利、蒙牛们靠着利乐包装技术和高温杀菌工艺,在牺牲了部分营养和口感的基础上实现了保质期的延长,从而完成了对以北京三元、上海光明为代表的区域奶企的赶超。

但如今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普及,常温液态奶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稳定,而需要低温冷藏且保质期较短,同时又完好地保留了天然口感和更多营养活性物质的低温奶品类却随着消费升级的风口再度火热起来。

比如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乳企巨头和以认养一头牛、卡士和简爱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兴玩家纷纷开始布局低温奶赛道。有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伊利、蒙牛和新乳业在低温奶市场占有率已分别达到了14.8%、11.2%和6%,三元、光明们的低温奶市场龙头地位岌岌可危。

二是三元股份的区域限制难打破,上游奶源牧场扩张缓慢且艰难。

一直以来,保质期较短的巴氏低温奶遵循的都是以奶源地为圆心,冷链为半径而辐射发展的逻辑。所以换句话说,三元股份们想要打破品牌地域限制,实现更大市场增长的关键在于奶源地。

除此之外,据向善财经观察,现在的三元股份不仅未能实现新的区域市场突破,甚至原来所占据的城市市场也似乎出现了恶化的增长迹象。

财报数据显示,在2019—2021年,三元在北京市以外地区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9.95%、47.30%、41.90%,整体呈下滑趋势。除此之外,截至到2021年末,三元股份旗下共有6家子公司或合营企业陷入了亏损境地,其中包括了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上海三元乳业有限公司、唐山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和甘肃三元乳业有限公司等等,合计亏损约1.2798亿元。

参考文章:

《三元股份归母净利润预计腰斩,财务费用侵蚀利润,新购公司成拖累?》 氢财经

《三元股份归母净利润预计腰斩,财务费用侵蚀利润,新购公司成拖累?》 蓝鲸财经